谷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该如何补名医陈士铎 [复制链接]

1#

我们都知道,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气血两虚用八珍汤,然而这三个方子,却是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经典名方,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治疗良药,也可以作为养生良方,呵护着人体的气血,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到了明末清初的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直接一口气讲述了三个方,说是一个可以替代四君子,一个可以替代四物汤,还有一个可以替代八珍汤。只可惜,陈士铎没有给这三个方子取名字,这样大大弱化了这三个方剂的传承,只得感叹陈士铎先生,做好事不留名啊。

陈士铎创立的补气良方,全方是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甘草,麦芽,神曲,山楂,炮姜,茯苓”等10味中药组成的,使用方法也比较简单,按照常规水煎服即可。为什么陈士铎要用一个十味中药的方子来取代四味中药的四君子汤呢?原因在于,“气虚如人不能饮食,食之而不能化”,气虚影响到了胃气不足,胃气不足,就不能“化糟粕而生津液”,这样就会导致纳呆食少,纳呆食少导致胃气虚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世人皆知,“人以胃气为本”,气虚的让人连本都没了,那还如何是好?可能单凭四君子,恐有力有不逮之虞。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士铎创下了一个补气的良方。纵观全方,人参、茯苓、黄芪、白术这四味中药,“纯是健脾开胃之品”,脾胃一开,中气渐盈,气血渐旺,但是气虚导致胃气不足,难以消化饮食,于是加“山楂、神曲、麦芽”这个消积三仙,于是饮食就能正常,消化也能正常;再加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再加生姜温中散寒、化痰止呕,再加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陈士铎所创的这个补气方,其实就是以异功散与焦三仙的组合为核心,然后再加黄芪与生姜而成的,弥补了四君子汤在消食积、助消化、去痰湿方面的不足之处。

对于血虚,一般都是以四物汤为基础,但是陈士铎却发明了一个奇效良方,所用诸药与四物汤相去甚远,但是功效却更胜一筹,颇为奇妙。这个补血良方,虽然没有方名,但是药物组成却是言之凿凿,全方由“麦冬,熟地,桑叶,枸杞子,茜草,当归”等6味中药组成,煎服方法也比较简单,没有特殊的地方,常规水煎服即可。看到这个补血良方,其实就是四物汤去掉芍药、川芎,加上麦冬、桑叶、枸杞子三味中药,为什么会这样用药呢?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

对此,陈士铎指出,这个补血良方,妙在用桑叶“补阴而生血”,用茜草“活血而生血”,再加上熟地黄、麦冬、当归大剂量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生血作用,还有枸杞子滋补肝肾、平补阴阳,与全方这几个中药,共同起着补益气血的作用。虽然全方用到了六味中药,但是大部分都是生血的良药。人体只要血液充足了,四肢也就温暖了,肢体也就不会痉挛了,血虚得补,气血调畅,睡眠也安适了,心气也平衡了,汗液水液代谢也正常了,于是一系列的血虚诸证,也就渐行渐远了。

陈士铎所创的这两个补益气血的良方,也有加减法,不过奇妙的是,这两个方子,可以共用一个加减法,也就是如果伤于米食,可以加麦芽;如果伤于肉食,可以加山楂;如果伤于面食,可以加萝卜籽;如果痰涎比较重,就加半夏、白芥子;如果咳嗽,就加紫苏子、桔梗;如果伤风,可加柴胡;如果夜卧不安,加炒酸枣仁;若胸中微微疼痛,可以加枳壳。

这是陈士铎对于气虚和血虚所创的奇效良方,那么针对气血两虚呢?气血两虚的人,往往会“饮食不进,形容枯槁”,如果单纯补气可能会导致血燥,如果单纯补血可能会导致气馁,如果单纯的助胃气,可能“盗汗难止”,单纯的补血脉可能会“胸膈阻滞”,所以这个时候采用气血同治才是上策。于是,陈士铎写下了这个良方:“人参,白术,甘草,陈皮,茯苓,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神曲,麦冬,谷芽”。全方一共12味中药,可以实现气血双补的作用,“与八珍汤同功”,却“更妙于八珍”,为什么呢?因为“妙在补中有调和之法耳”。

对于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陈士铎所创的三个良方,虽然没有起名字,但是从方药组成来看,应是能够发挥不俗的实力。可惜的是,这三个能够大显奇功的良方,却没有名字,不利于传承。由于陈士铎在清代是一个颇有实力的“医林怪才”,所传医学别具一格,所创诸方不落窠臼,他的很多学术思想和奇方验药在当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颇为遗憾。不过,对于陈士铎一口气将气虚、血虚、气血两虚的理法方药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让被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困扰的人们如获至宝,却又是无量功德,妙哉善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