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的是哪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导语:
年10月11日至13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医院联合主办,内科分会承办的“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年内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提高班”在富阳举办,会上,全国名中医王坤根作《首届国医大师从胃阴论治胃痛经验探析及启迪》专题讲座,现将其讲课文稿整理推送,以供大家学习、分享。
首届国医大师的评选工作是在年,获此殊荣的共有30位大师,其中年纪最轻的张学文大师当时也有74岁了。一晃10年时光,据我所知目前仍健在的已不足三分之一,他们都是我们中医界的瑰宝,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都是学术界的泰斗和领军人物,引领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代表了当代中医学术的最高水平。重视对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对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加快人才培养、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是脾胃病。胃脘痛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学习国医大师对这一病症的经验是我们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的资料第一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第二来源于国医大师的主要出版物,如《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卷(年1月版,当时30位国医大师基本健在),第三来自于大师的门人弟子辑录的验案及医论,资料的真实性及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我们对首届国医大师胃脘痛、痞满的诊治经验、用药特点进行了整理,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对国医大师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例证治规律进行了研究。今就首届国医大师从胃阴论治胃痛经验及启迪汇报如下:
1
国医大师论治胃痛经验的共性
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方面,首届国医大师们的认识与最权威的三本中医内科学相对照基本一致,此处不复赘述。
胃痛的证候分型方面多达二十余种,基本可以归纳为8大类,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胃脘痛的分类相近,但有四个特点,一是肝胃不和最为常见,包括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等;二是兼夹证多,如脾虚夹瘀、气郁中寒、毒瘀互结;三是血瘀证多,包括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胃络瘀阻、血瘀痰滞;四是都十分重视阴虚证,包括胃阴不足、肝胃阴虚、阴虚木横、脾胃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夹湿等,这一点是临床容易忽视的。
在我们收集的资料中,21位国医大师均认为治疗胃痛要重视胃阴不足,8位国医大师拟有以养阴为法的胃痛经验方,包括李振华老师、李玉奇老师、任继学老师、徐景藩老师、颜德馨老师、周仲瑛老师、朱良春、张琪老师。其中周仲瑛还著有专论——《阴虚胃痛的治疗》,收录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早在年第6期《新中医》杂志有他的一篇《漫谈酸甘化阴法治疗胃脘痛》。
2
国医大师治疗胃阴虚型胃痛的经验分析
01
胃阴不足与胃痛的关系
首届国医大师何任老师认为胃有燥火,肺胃津伤,可以引起胃失和降而痛,应当采用甘凉濡润,俾使胃津得以来复,通而不痛,避免刚躁、苦降、下夺等品。
李振华老师则提出胃阴不足,失于荣养,不荣则痛,治疗上要养胃阴,并自拟沙参养胃汤治疗脾胃阴虚之胃痛。
周仲瑛老师力主胃阴不足可以导致胃痛,他认为肾亏肝旺,阴虚血燥,肝邪横逆,耗伤胃液,是引起重症胃阴不足的主要原因,治疗上应该养胃阴以濡胃腑,并提出酸甘三法补养胃阴以解胃痛。
02
阴虚型胃痛的治法
养胃阴之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甘凉养阴法;
二是甘寒养阴法,这也是大多数国医大师都提倡的,如徐景藩老师、何任老师、李振华老师、周仲瑛老师、张琪老师和颜德馨老师等都专门强调了甘凉、甘寒的重要性;
三是酸甘化阴法。早在《内经》中就有“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何任老师、张琪老师、周仲瑛老师都非常重视酸甘化阴治疗胃阴不足引起的胃痛,周仲瑛老师还著有专论讨论这个问题。
03
阴虚型胃痛的治疗用方
1.经典名方
如芍药甘草汤、一贯煎、叶氏养胃汤、益胃汤等。益胃汤是甘寒濡润的代表方,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叶氏养胃汤化裁而来,主要由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组成,在胃痛兼见胃阴不足的加减之中常见此方。
2.自拟验方
共检索到8位国医大师拟有自己的经验方。如李振华老师的沙参养胃汤、任继学老师的养阴止痛汤、李玉奇老师的养阴益胃汤、徐景藩老先生的滋养胃阴法、朱良春的阴虚木横方、颜德馨燥土失润法、张琪加味甘露饮和地芍止痛饮。可以发现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的出现几率极高,其实也是以益胃汤为底。
04
酸甘三法治阴虚胃痛
1.酸甘凉润法
酸甘凉润法适于治疗胃阴耗伤的重证,用药上强调用酸味敛阴生津,防止胃虚肝气相乘,同时采用甘寒濡润之品以助酸甘凉润,具体的药物包括鲜生地、鲜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等滋阴润燥。
2.酸甘柔润法
酸甘柔润主要适于胃阴伤的轻证,在用酸味养肝、敛肝,使肝气不致犯胃的同时复合甘平味薄而有濡养、柔润作用的药,如川石斛、沙参、玉竹、扁豆、莲肉、谷芽等养胃生津,且使肝阴也能得到滋养,肝胃之阴得以平复。
3.酸甘温润法
酸甘温润法适于气阴两虚,津气俱伤的病人,用药上强调不用或少用酸甘凉润的纯阴厚腻药,而是在酸甘化阴的同时,配伍补气的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等,使酸与甘温相合,通过补气化阴生津。
05
滋养胃阴的源流
为了进一步探求胃阴学说的渊源,我们对胃阴学说的源流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胃阴学说在内经中可以找到轨迹,如《灵枢营卫生会》中有“中焦如沤”,《至真要大论》中有“燥者濡之”。中焦是湿润之地,也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胃阴的概念,但是为我们治疗胃阴不足提供了理论依据。
滋养胃阴法源于《伤寒杂病论》,保胃气、存津液的指导思想贯穿六经诊治的全过程。其中的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白虎加人参汤都是滋养胃阴之法,尤其是麦门冬汤,周仲瑛称其为养胃阴方祖,因此可以说养胃阴之法起源于张仲景。
金元时期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刘完素,病机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治疗主用寒凉,故有寒凉派之称。他提出“胃中水谷润泽”,“不可水湿过与不及”,可以说刘完素是胃阴学说的先驱。
首先使用“胃阴”一词的应属明代周之干,他在《慎斋遗书用药权衡》提出:“胃有邪火,宜养不宜燥,胃无邪火,宜燥不宜养,养者,养胃阴也”。
叶天士创立了胃阴学说,提出“胃为阳明燥土,宜降则和”“胃喜柔润”“得阴则安”等重要学术观点,临证重视滋养胃阴,主张甘凉濡润以养胃阴。
吴鞠通在继承叶天士胃阴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胃体阳用阴”,“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在叶天士甘凉濡润的基础上提出了甘凉的代表方益胃汤,甘寒的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及酸甘化阴的代表方人参乌梅汤。
3
国医大师论治胃阴虚型胃痛对我们的启迪
我们工作室一直以脾胃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而胃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之一。通过对国医大师经验的学习,我们发现胃阴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里特别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证型,因此在诸位前辈的经验基础上,自制柔肝和胃饮治疗阴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此简单汇报如下: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
我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病机是肝郁气滞,病起于肝,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根据症状缓急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肝胃气滞是发作期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病机和证型,此型可向两个方向转化,一则病程日久,气郁化火,可形成肝胃郁热之证;一则气机不利,水津不布,聚湿成痰,可形成痰湿阻滞证。痰湿内阻,久郁化热,又可形成肝胃郁热之证。气郁化火可进一步损伤阴液;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均会辨证地使用理气燥湿之品,其香燥之性可损伤阴液,从而形成肝胃阴虚证。缓解期则以肝脾两虚为主要病机,其中又有肝血不足和脾气不足之分,也可形成气阴两虚证。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可有动态演变趋势,各证型阶段可相互交叉转化,肝胃阴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反复发作日久的一个病机转归,是临床反复发作的病人不可忽略的一个证候类型,而这个证型却未能得到大家应有的重视。
我们查阅了有关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和共识,分别是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年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甚至是最新的年6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型的论述中都没有提到阴虚证型。
02
柔肝和胃饮的来源
鉴于我们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阴虚病机的认识,我们以一贯煎、百合汤等加减而成柔肝和胃饮。方中用甘寒的生地,甘平的枸杞滋养肝肾之阴;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麦冬、沙参、百合滋养肺胃,使肝自柔胃自和;在大队滋阴药中伍乌药,避免甘润之品的滋腻,又使乌药行气理气而不温燥。
03
柔肝和胃饮的辨证要点
柔肝和胃饮治疗肝胃阴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辨证要点有症状、舌象、脉象三个方面。我们对例肝胃阴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观察研究,除了常见的胃痛、痞满、嘈杂、咽干、舌红体小或薄,苔少或微黄、脉细数或沉细外,我们还将早饱作为使用柔肝和胃饮的辨证要点之一。高鼓峰云“胃阴充足则思食”,胃阴不足,肝木乘中土之虚,横逆犯胃,土受木扰,升降受阻,受纳无权,故而食之即饱。叶天士把这种早饱的症状称为“知饥不纳”,认为由“胃气未和”引起。
04
复合证型的治疗
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分析可知,功能性消化不良各证型间往往互相转化兼夹。在临床上通过对这例病人的分析我们发现,肝胃阴虚证常兼夹气滞阴伤证、肝火伤津证、痰热伤阴证和肝脾两虚证,临床上分别合用四逆散、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左金丸及逍遥散加减。
4
结语
中医学术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发展必须要创新,创新立足于传承,通过对首届国医大师从胃阴论治胃痛经验的梳理,我们发现,首届国医大师治疗阴虚胃痛的学术思想源于经典,与前人一脉相承,走的就是一条传承、发展和创新之路。我们更应秉承这个宗旨,探索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之路,共同谱写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原标题:《全国名中医王坤根:首届国医大师从胃阴论治胃痛经验探析及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