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类文明离不开水一样,西安辉煌的历史文化,离不开“长安八水”的滋润。没有“八水绕长安”,就没有西安历史文化的绚丽,西安就难以成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长安八水”不仅仅是西安历史文化的载体、见证者,更是西安历史文化的源泉。位于水资源匮乏的大西北,却享有“八水绕长安”的福分,是西安的幸运。“长安八水”是西安人的母亲河,是大自然赐给西安人的无价之宝。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赞美“长安八水”。在“长安八水”越来越美丽的今天,为了感恩“长安八水”,使人们更加爱护“长安八水”,珍视“长安八水”,让西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一颗明珠,使西安在大西北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荡荡八水万古润长安》。
泽被古都
“东郊风物正熏馨素浐凫鹥戏绿汀”
东出古城西安,遇到的第一条河,就是浐河。作为“长安八水”之一的浐河,对西安的影响深远而重大,那是一条无价之宝的玉带。
新石器文化的展示带
浐河流域,自古就是一片迷人的沃土。
在浐河流域的民间传说中,浐河水很大。浐河西岸雁塔区等驾坡街道马腾空村82岁白姓老人告诉记者,传说当年唐王李世民东征胜利归来,到了浐河东岸,碰到浐河发大水,正当大家发愁无法渡过时,唐王骑的马载着李世民腾空而起,飞过浐河,到了西岸,以后把西岸这边唐王马落地的地方叫马腾空,把马腾空西北边当年文武大臣等待迎接唐王的地方叫等驾坡。
“过去浐河水大,水上能行船;河道也宽,东边到了东三环。”这是浐河东岸灞桥区红旗街道北殿村59岁李晓民儿时听老人所说。此景他虽然没有见到,但浐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况他仍记忆犹新:水清草茂,夏日夜幕降临,一片蛙鸣。
早在年前,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半坡人,就安家落户在浐河东岸二级阶地繁衍生息。年后,当半坡文化走向衰落时,浐河斜对岸、直线距离三四公里的米家崖聚落逐渐发展起来。由于特别适宜人类居住,浐河流域除此两处外,浐河西畔长安区鸣犊镇嘴头村及浐河支流库峪河西岸鸣犊镇沈家村、杨湾村、长安区引镇孙家崖村等地都有人类聚落定居。浐河简直就是一条新石器文化的展示带。
在这些先民遗址中,以嘴头遗址最为典型,最易于看到人与水密不可分的关系。嘴头先民定居在库峪河与浐河交汇处的清凉原北头,北临浐河,相距约米;西临库峪河,间距米左右,属于两河的二级台地。从后期人们建房、修公路斩出的崖壁上,可以清楚看到先民居住、生活留下的一坨坨长约3-7米,厚约1-3米灰黑色灰坑,根据考古勘探,其分布范围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
中国用水器皿的发源地之一
2月22日,记者进入汤峪探源,走到汤峪镇汤四村,距浐河源头月亮石还有约米高差,地面就有积雪。车不能再行,记者步行了数公里,到水井沟口离开公路,上到号称骡马大路,实际只有一两尺宽、崎岖坎坷的古道,又勉强走了二三百米,来到草门楼,雪厚地滑,不敢再前行。向沟底看,溪水从雪下石缝中汩汩流出,再上不见水流。难道冬季,汤峪河从此以上就干涸了?
居住在附近的汤四村李文富告诉记者,河水只是在草门楼附近潜入石头下边,上游地表还能看到水流。汤峪河常年不断,就是冬季,结了冰,砸开冰层,下边还是流水。水质非常好,他们一年四季都喝的汤峪河水。
远古时期,半坡人、米家崖人等先民之所以定居浐河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水方便。半坡遗址出土两种尖底瓶,一种是小的,高三四十厘米,一般上腹两侧有对称的可系绳的竖向桥形耳朵,用绳子吊起,空瓶时口朝下,当灌上半瓶左右的水,便自动口朝上。大尖底瓶高五六十厘米。有学者认为,聪明的半坡人使用尖底瓶到浐河取水,小尖底瓶用于从河中提水,大尖底瓶用于收集小尖底瓶提上来的水。由于河滩地不平,平底瓶放不稳,但是浐河滩沙多,大尖底瓶可以插入沙中,从而坐稳。据考古资料显示,半坡类型遗址是尖底瓶最早出现的地方,以后在陕、晋、豫交界地区广泛流行。米家崖人依然在使用尖底瓶。
随着人类的发展,浐河及其支流给西安地域人提供水的方式越来越多。
根据《隋书》《读史方舆纪要》等古籍,隋朝建立时,因汉长安城建都时间久,生产、生活污水污染地下水,井水苦咸难饮,隋文帝将都城迁往汉长安城东南10公里的龙首原上,并在这座唐时改称长安城的大兴城建成的当年,即公元年,就修建引水渠。因渠靠近龙首原而得名龙首渠,因引浐河之水,又称浐水渠。浐河之水,从马腾空东涌入龙首渠,源源不断流进长安城。以后多次重修。龙首渠至清朝乾隆年间才逐渐废弃。西安东关龙渠堡,就是因明代龙首渠从其北经过而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浐河再次成为西安城区的重要水源地。年建成的城市一期供水工程西安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就位于浐河西岸的田家湾,为纺织城、胡家庙、灞桥镇等城东一带供水,最多时曾每日从浐河中取水12万立方米。
半坡博物馆展示的尖底瓶
年前中国就有了酿酒技术
已经掌握农耕技术的半坡人、米家崖人等先民,定居浐河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这里有浐河的滋润,旱灾相对少,农业生产有保证。米家崖人的粮食有黍、大麦、薏米等多种。他们不仅粮食品种多,而且有富余,可以用来制作中国史书上记载为“谷芽酒”的啤酒。在米家崖遗址的发现,以实物证实,中国早在年前的神农时期就有了酿酒技术,比《吕氏春秋》的说法早了年;同时,把大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向前推进了大约年。
随着人类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浐河灌溉的农田面积越来越大,灌溉次数越来越多。
隋唐时期,浐河不仅通过龙首渠给长安城内提供生活用水,也供沿途农田灌溉。《旧唐书》记载,公元年,京城长安发生旱灾,农田干涸,面临绝收。时为京兆尹的崔珙向皇帝唐文宗上奏折,请求将龙首渠进入宫内的水减少九成,用以灌溉百姓的农田,被唐文宗采纳。
嘴头村77岁萧买地告诉记者,以前河床高时,他们嘴头村全部是水地。以前水稻就能打六七百斤,新中国成立后更高,达到八九百,乃至成千斤。鸣犊街道留公村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河滩地上多亩稻地,全用的浐河水浇灌。
年后,浐河灌溉的农田数量迅速增加。建于年,改建于年的幸福渠,引用库峪河水,灌溉农田1.12万亩。位于浐河支流荆峪沟的杨家沟水库年竣工,为3.5万亩农田灌溉提供水源。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引用浐河水灌溉农田工程。
“汤泉常暖四时春”
浐河不仅从地面上直接滋润长安,而且通过地下间接提供水源。浐水之水大量渗入地下,因此,其两岸地下水特别丰富,成为修水井的最佳区域。
家住浐河东岸、担任浐河西路保洁员的红旗街办高桥村徐先生告诉记者,过去浐河两岸地下水浅,院子里挖口井,人一弯腰就能用桶提水,顶大用根扁担。后来人们捞沙子,水位才下降了。
西安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目前主要通过深井取地下水,日供水量为六七万立方米。
泉与河流往往互为源头。留公村村民告诉记者,从他们村沿着浐河川道往上,隔一段就有一眼泉,有的相距仅1里路。泉水先流进潭里,汇集的多了,就流进浐河。
浐河流域最有名的泉,是处于蓝田县汤峪镇塘子街的汤峪温泉。汤峪温泉水温达50度左右。古人云:“秦岭久寒三尺雪,汤泉常暖四时春。”据《关中胜迹图志》《蓝田县志》等记载,唐初有僧人来到汤峪,遇到下大雪。此僧人见地上雪融不积,便说:“此地必有温泉”。人们掘开,果然有温泉涌出,于是修建房屋,凡有病者来此沐浴后多痊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赐名大兴汤院,明清两朝都曾重修。
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筹建汤峪疗养院,年5月正式开业。后改为陕西省汤峪疗养院。西部大开发以来,汤峪的温泉沐浴业更加兴旺,并带动当地休闲旅游业发展。
我国淡水渔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年前,浐河里的鱼就成为半坡人重要食物之一。半坡人捕鱼工具已非常先进,用的是带石坠的渔网和骨制鱼钩、鱼叉等渔具。其中鱼钩带有倒刺,除了材质为骨头,其形状和我们今天的鱼钩基本一致。半坡的考古发现说明,浐河是我国淡水渔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荆峪沟流域流传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共工将天撞塌,天水如瀑布向下倾注,人间一片汪洋。东海一对鲸鱼,把77名百姓驮到了长安东侧的小岛白鹿原上。恰在此时,女娲将天洞补住,洪水突然退去,鲸鱼被困在淤泥中。到了隋朝,皇上经过风水大师选择,要将京城建在白鹿原上,鲸鱼面临灭顶之灾。百姓为恩人鲸鱼发愁,烧香叩头,向玉皇大帝祷告。玉皇大帝闻讯,施法推倒了已建起来的城池,拨开数万年沉积在鲸鱼身上的泥土,给它们一股大水,把雄鲸鱼送到了灞河里,把雌鲸鱼送到浐河里,两鲸鱼最终相会,然后通过渭河、黄河,回到东海。鲸鱼离开后留下的沟,人们称其鲸鱼沟,即荆峪沟。这个传说,折射出浐河里的鱼历史上曾对两岸人民的生存发挥过重要作用。
李晓民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浐河里鱼还很多。
浐河不仅直接产鱼,而且作为两岸养鱼池塘的水源地,为西安人工养鱼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年,当时的灞桥区十里铺乡红光村和穆将王乡神鹿坊村分别在浐河东西两岸挖池养鱼,共投放水花鱼苗56万尾,养殖水面各6亩,当年生产成鱼余斤。
已成为城中河
浐河自古便为西安造就了许多美丽的景观。龙首渠进入长安城后,在太极宫内有山水池、东海池、北海池、南海池等蓄水池,以防天旱断水。这些蓄水池成了宫里难得的水景,皇上及亲眷常在此泛舟、游玩。唐太宗李世民建大明宫时,通过龙首渠用浐河之水建了太液池等池。太液池成为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兴庆宫里的龙池也是靠龙首渠引浐河水,由一小池而成为唐长安城内一重要景观。
虽然龙首渠已不存在,但近一二十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人们对河流认识的逐步提高,我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河流治理力度的逐步加大,连汤峪沟谷里都修有防止污染河流的排污渠和污水处理站,浐河水变清,浐河越来越美丽。浐河上游,天然山水令人心旷神怡;浐河中下游,绿水潺潺,野生芦苇片片金黄,两岸河堤栽植了赤色红叶李、青色四季青等,五颜六色的色带将浐河装点得格外秀丽,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犹如进入公园,让人赏心悦目。浐河不仅本身景色美丽,还为两岸公园、小区水景供水。越来越多的人,被美丽的浐河所吸引,到浐河畔健身、休闲、游玩,甚至居住到了浐河边。那散落在浐河边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像一座座小山头,使浐河有了现代化气息,浐河已成为城中河。
记者在浐河两岸采访时看到,不仅两岸的路上有保洁员打扫卫生,河道里也有保洁员捡拾飘落在水中的垃圾,他们就像保姆一样照看着浐河。望着鱼翔浅底,鸟点涟漪的浐河景象,不禁令人猜想,唐代诗人崔日用的诗句“东郊风物正熏馨,素浐凫鹥戏绿汀”,是为今日浐河预先定制的。
浐河源头汤峪
源远流长
长而多水之河
浐河,像株迷人的美人蕉,根扎进灞河,花朵绽开在秦岭之巅,修长的身体护卫在西安东方。其从未央区谭家街道欧亚三路东入灞河口,至蓝田县汤峪镇月亮石南的秦岭梁源头,长达六七十公里,身材的确够修长了。秦岭北麓的汤峪、岱峪、库峪和白鹿原的荆峪沟(即鲸鱼沟)等等,就是它的片片花瓣。
从山里头一直流进灞河
浐河之名,至迟在汉武帝时期就已有。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为汉武帝写的《上林赋》中有“终始灞浐”一语。
雁塔区等驾坡街道马腾空村78岁的阎正文说,浐河的意思就是长流不断。它从山里头一直往下流进灞河。
根据我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浐浐”意为众多,《史记》中,把浐河记为“产”。依据《词源》,浐字右边的“产”在西汉之前,就有生、生育、出生、出产、产业等含义。
总之,无论是民间传说故事,还是词典、一些人的看法,其意都比较相近,“浐河”的意思应该是长而多水之河。
保持低位姿态
浐河每年平均汇集的水高达1.7亿立方米以上,可以灌满个兴庆湖。之所以能汇集到如此多的水,源于它具有谦卑的自然属性。
浐河主流汤峪河源头月亮石南的秦岭梁海拔米。浐河不与山争锋,一再降低自己的地位,由于保持低位姿态,向北出了汤峪口后,在长安区魏寨村东南,发源于蓝田县小寨镇紫云山的岱峪河水投入它的怀抱;行到长安区鸣犊镇东,发源于长安区杨庄街道大石窑南秦岭梁的库峪河,又投奔于它。离开长安区后,进入雁塔区,发源于东边白鹿原的荆峪沟河等溪水,也纷纷加入它的大军之中。就这样,浐河将蓝田、长安、雁塔、新城、灞桥等十多个乡镇、街道的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大量降水纳入怀中。
顺应自然
关于浐河的形成,浐河流域有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秦岭北麓有位山神,受玉皇大帝之命,管理这一带山水,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霸”,显露自己永远统治这个地方的意愿。山下有户农民,给自己的女儿取名“浐”,表达自己多子多孙的希望。浐每天放羊,经常与喜欢打猎的霸碰面,两人渐渐产生爱情。山神发觉后,认为神只能与神结亲,自己的儿子岂能娶凡人的女子为妻,坚决阻止,使用魔法将浐变成一股泉水,成了浐河。霸一气之下用魔法将自己也变为泉水,成了灞河,向浐河流去,在今未央区谭家街道欧亚三路东与浐河相会,拥抱在一起,再不分离。
根据地质专家研究,大约在6亿年前,西安尚为浅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西安才上升为陆地。万年前,地壳进一步发生剧烈变化,西安南部顶起了东西向的秦岭,并形成了南北向浐河断层的地质构造。浐河顺应自然,逐渐移走断层中间的碎石,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通道。
流光溢彩
“难忘素浐间”
浐河,自古就是一条著名的河流,古籍中多有记载,仅写到浐河的唐诗有近60首。在这些唐诗中,浐河充满魅力。
“浐水林端素”
浐河之美,首先是它的水美。
“残波青有石”。在有“温八吟”之称的唐代诗人温庭筠笔下,浐河之水清澈,处处可见水在石上流的景色。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善咏山水田园,“诗中有画”。他吟咏道:“浐水林端素”。
所谓素,即白,因浐河水清,故别名“素浐”。西晋文坛三大家之一潘岳在《西征赋》就有“玄灞素浐”之语。
大概是水美,“暮云多绕水边行”。这是以韵律驰声的唐代诗人张乔在《城东寓居寄知己》一诗中的生动描写。
云都如此,晚唐著名诗人、成语“逢人说项”所指的项斯,“醉后情俱远,难忘素浐间”,也就不足为奇了。
“宿鸟排花动”
由于浐河水美,滋润得花木献美,丽鸟来朝。
曾三次任相的宗楚客在《正月晦日侍宴浐水应制赋得长字》中描写浐河初春之景:“寒尽梅犹白,风迟柳未黄。”
温庭筠有诗云:“幽草绿无尘”,“鸭卧溪沙暖,鸠鸣社树春。”
“落絮已随流水去,啼莺还傍夕阳来。草能缘岸侵罗荐,花不容枝蘸玉杯。”诗人吴融在《浐水席上献座主侍郎》一诗中,借浐河美景,抒发他心中对晚唐动荡不安政局的淡淡哀愁。
最数马戴《春日寻浐川王处士》一诗描写得生动、细腻:“碧草径微断,白云扉晚开。罢琴松韵发,鉴水月光来。宿鸟排花动,樵童浇竹回。与君同露坐,涧石拂青苔。”
“浐水送君君不还”
浐河不光春天景色优美,冬季也依然魅力无穷。
“水边残雪照亭台,台上风襟向雪开。”曾留寓长安多年的诗人赵嘏在《送王龟拾遗谢官后归浐水山居》一诗中截取了浐河一隅景色。
浐河是由长安东去的必经之地。浐河西侧的长乐坡,本名浐陂,通往唐长安城春明门,坡前有水馆驿站。唐朝时期浐河不仅是人们游玩之处,也是一迎饯留别之胜地。唐代宗时期,大将郭子仪赶走了吐蕃军,然后率百官到浐河迎接逃难东去的唐代宗返回长安。温庭筠则曾“渡浐送行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被誉为“诗魔”的白居易则有“亲友送我于浐水”的经历。
许多提到浐河的唐诗,都是为送别亲友而作的。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在《虎丘寺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中的诗句“浐水送君君不还”情深意切。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诗句,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