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观游村,满目苍翠。宽敞平坦的乡村公路,在山间、村寨和田野里蜿蜒延伸;崭新的农家小院,掩映在林荫之中;旋耕机唱着欢快的歌声,在稻田和耕地里来回奔跑;疯涨的猕猴桃藤蔓,在架上恣意攀爬;籽粒饱满的油菜籽,传递出夏粮丰收的喜讯;成群的白鹭,或在碧绿的湿地上悠闲觅食,或站在牛背上小憩;连绵的青山,重重叠叠;清澈的河水,汩汩流淌。肥沃的田野上,忙碌的身影,辛勤劳作。这些,绘就了观游村自然和谐的巨幅山水画卷。
在观游村长冲田坝的一块稻田里,10多名村民一字排开,大家弯腰退步,移栽秧苗。他们左手托着寸把长的谷芽,右手分开一根,马上取出,迅速插进稀泥里。“我们栽一天秧,有块钱的收入。大家手脚要麻利,更要细心,不能掰断谷芽。”一个声音提醒着。
观游村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水资源和土地,不受任何污染,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首选地方之一。年,清镇市大力实施坝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麦格乡观游村吴玉荣、陆再华等三名村民,合伙租赁了30多家农户的80稻田,示范种植高原红水稻。秋天里,收获近2万公斤稻谷,晒干簸尽后,加工出高原红米1.5万公斤。市民进村购买,每公斤16元。三名合伙人不愁销路。
从育秧、打秧田、移栽小秧,再到移栽大田、田间管理、收割、翻晒等,80亩水稻种植,一年解决了多人次就近就业。三名合伙人支付了4万元稻田租金和8万多元的劳务工资后,各自收入4万多元。
70多岁的村民胡树贵,出租2亩多稻田后,忙时参加打田,平时管理田水,收获时又承担翻晒稻谷的工作。参加一季水稻种植和管理,胡树贵的劳务工资达元。
今年春种时节,吴玉荣、陆再华抢抓农时,继续种植高原红水稻,带动更多的村民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
猫跳河畔的观游村,共21个村民组户人,有耕地00多亩,其中,稻田多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在良好的自然环境里,为了解决好田少地多的问题,许多农户瞄准了市民的“果盘子”,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截至目前,观游村共种植猕猴桃多亩、李子多亩。
年,村民王家鹏开始种植猕猴桃,几年下来,总面积达45亩。年以前,20多亩进入盛产期,年收入可达30多万元。今年,45亩全部挂果。
猕猴桃种植,是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每年施肥、授粉、绑枝、防治病虫害、梳花、梳果、打顶、抹芽、除草、采收,以及冬季剪枝等,王家鹏家的猕猴桃种植,一年里,让附近的多人次村民,有了增收路子。
村民张大贵说:“只要勤快,不怕累,在家也能找到钱。平时耕种好自家的责任地,农闲时在附近打点零工,村里的水果种植户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又去帮一下,块钱一天,提供中午饭。去年,参加王家鹏家的猕猴桃种植、管理和采收,我有多块钱的收入。”
在观游村,种植业发展及其提供的就业岗位,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多名村外出务工,学到技术后,依托一技之长,挣钱养家,改善各自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过上了幸福生活。
蔡家院组村民刘开祥、王家琴夫妻俩,将8亩多耕地出租给他人耕种,常年在贵阳、清镇务工。掌握了钢筋加工和编扎技术的夫妻俩,进入了“钢筋工”的“职业生涯”,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而范厚军、苟忠才等外出务工的村民,还在清镇城区购买了商品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多渠道增收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观游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观游村农民人均可支配增收达10多元。
年1月30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途径观游村,和村民结下了军民鱼水深情。85年过去了,不断发展的观游村,早已今非昔比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观游人正全力以赴,拼搏奋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新未来。
观游村以红色旅游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红军长征精神,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打造“1条红军路”,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对乡村道路进行提升改造,沿线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一条旅游观光道;发展“9种花果药”种植,在红军路周边,发展猕猴桃、酥李、金秋梨、樱桃、核桃、桃子、荷花、玫瑰花、牡丹花等九种花、果、药的种植;打造“3个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村级农业嘉年华、乡愁体验三大基地;开发“6大旅游景点”,包括石龙洞、老虎洞、贺龙洞等溶洞群,索桥古渡,索溪森林公园,猫跳河峡谷露营,长冲田坝农业产业园,水落洞龙门寺山地公园。
“今后,观游村按照‘’规划,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让山村更秀丽、村民更富裕、环境更优美。”观游村党支部书记陆再华说。
清镇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耀家昌
编辑 杨厚信
编审 丁作启 胡俯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