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茶饮是将中药煎汤,或用开水沏,像日常饮茶一样频频饮服的一种中医传统服药治疗方法。这种治法有悠久的历史,其来源大约与我国人民的饮茶习惯有关。
代茶饮法之所以受到宫中欢迎,有这样几方面因素:①服药较为方便;②药多轻灵精巧,性多平和,味多甘淡,良药而不甚苦口;③小量频服利于慢性病的防治,利于机体功能的调整,亦宜于长期坚持服用。
代茶饮在宫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轻症或慢性病的治疗
宫中皇帝、后妃等平素养尊处优,如遇身体稍有不适,就要召御医诊视。若病情较轻,或经常有轻微不适者,一般不愿服苦药重剂,御医就常用几味气味淡薄的药做代茶饮方调理。
道光四年正月,皇后时有心烦,御医郝进喜诊之,用灯心五钱,竹叶一钱,煎汤代茶。此方清心安神除烦,在宫中经常使用。慈禧太后经常有“胃气欠调,消化迟滞”等脾胃症候,曾用炒谷芽二钱,生槟榔二钱,水煎代茶,亦曾用不少类似的代茶饮方,取其有养胃消食化滞的功效。
2.对于病情较重者,用做辅助治疗,或做善后调理
例如,乾隆年间某年九月初,某阿哥之福晋患“内有滞热,外受风凉,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身体酸软”之证,用疏解清热汤治疗后,“外凉已解,惟肝胃有热”,即以清肝和胃汤调理,后在用此方的同时,以“灯心一两,每次一钱,煎汤代茶”。灯心代茶饮能使上部郁热下行,而从小便排泄,用于滞热于内的辅助治疗甚有助益。
又如道光三年四月,孝慎成皇后患“停滞受凉之症”,经“用药调治,诸症渐好,惟余热不净,胃气欠和”,御医赵永年等“议用清热和胃代茶饮调理”,处方是:竹茹三钱,麦冬三钱(去心),小生地三钱,花粉三钱,赤苓三钱,神曲三钱,焦楂三钱(研),谷芽三钱(炒),灯心五十寸,水煎代茶。此方养阴清热和中,既清余热,又和胃气,药性平和,频频饮服,用于疾病向愈之善后调理颇为适宜。
3.有时也用于重危疾患的救治
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于按一般方法服药,少量徐徐服之,或能生效。如嘉庆十九年三月,玉贵人脉案记载:“脉息虚细无力。原系素有血枯筋挛之症,用药以来,抽搐虽止,惟病久耗伤气血,胃气过虚,昨服归脾汤,脉症仍如前,此由真气已亏,汤剂不能运化,病势重大。今议用参莲代茶饮调理:*参五钱,莲肉五钱,水煎代茶。”此后,又用加味参莲代茶饮(上方加茯神、龙齿)及元参麦冬汤代茶调治,而“抽搐渐止”,继用补益心脾之法,缓缓收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子刻,慈禧太后病势转重,“气虚痰生,精神委顿,舌短口干,胃不纳食”,此时服药已属困难,御医张仲元等只得拟“滋胃和中代茶饮”:竹茹一钱(朱拌),鲜青果十个(去尖研),厚朴花五分,羚羊角五分,水煎,温服。但是,对于这个濒死的独裁者,药物已难奏效。
4.也常用于妇、儿科疾病的治疗
宫中后妃分娩之后,因不哺乳,故常用有回乳作用的代茶饮。如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三十日,福晋分娩,五月初三日御医顾兴祖等拟回乳汤:生麦芽一两五钱,熟麦芽一两五钱,午晚二剂,煎汤代茶。生、熟麦芽同用为宫中回乳方的特点,至今,麦芽回乳仍为民间习用。由于小儿服药常有困难,故有时以代茶饮法治疗,这样可能较易于接受。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出生的十一阿哥次女,次年三月患“风热发疹之症”,曾用“金银花一两,冲汤代茶”。用代茶饮方式服药治疗小儿疾病,符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值得学习推广。
5.用代茶饮法治疗口腔、咽喉及胃肠道的疾病,亦属常用
药液徐缓下咽,能更好地作用于局部而发挥药效,此法易获良好疗效,颇受宫中欢迎。如某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患咽喉肿痛后,“肺经稍有余热未尽,以致胸满作嗽”,即用清热代茶饮:麦冬二钱,焦楂二钱,杏仁二钱,陈皮二钱,焦曲二钱,水煎代茶。
十二月十一日,“诸症已好,惟脾胃欠和”,而用和中代茶饮:橘皮三钱,竹茹二钱,缩砂一钱,水煎代茶。慈禧太后还用过“清肠代茶饮”:炒槐角二钱,枳壳二钱(炒),秋梨二个(去核),荸荠九个,甘草一钱,水煮代茶。
由于代茶饮具有许多独特和优越之处,而成为一种保持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又易掌握和运用,节约药物、方便服用的服药治疗方法。代茶饮不仅受到宫中御医的注重和皇帝、后妃们喜用,也很值得我们在现代临床工作中重视。
现附清宫茶档案照片3张(很珍贵呦),看看御医们开得什么方子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