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58927.html太平庵记
余世磊
天下名山僧占尽,名山古刹,相映生辉。天华尖亦不例外,尖下便有太平庵。世间风物,名太平者很多。太平太平,天下太平,只叹其少也。
竹海中的太平庵
常忆儿时,听大人说太平庵,不乏许多神奇,极向往之。大约一九九四年初夏,与科长陈文传到*镇采访,便拟作天华尖一游,书记李恕培、镇长赵祖佑欣然作陪。午饭后,四人坐一辆小车,上酸枣岭。下车步行,翻山越岭,至太平庵,已是夜里。敲月下门,住持尼妙愿法师已歇息,起床开门,颇为惊讶。妙愿法师俗姓潘,俗人皆称潘师父。是夜,为我们下一锅菜油面条,就两碗咸菜,风卷残云吃下。至今,去过不少名山大寺,吃过不少精美素食,但少有印象,却难忘太平庵那一碗素面。
妙愿法师安排我们住下,在新建大雄宝殿一侧楼上,稍洗即睡。翌日晨起,见庵,不大,红墙红瓦,因受地势所限,殿寮有些零乱。庵中有老枫两棵,耸立云天,郁郁葱葱。庵外,左有茶园,前后及右被竹海包围,另有龙泉、龙头石诸景。山雾涨起,不见山下,庵与人,俱如在虚空中。还见到恒乐老师太,病坐寮中,垂垂老矣。另有小尼几人,在菜园劳作。
告别妙愿法师,沿另一条小径下山,时闻剥啄,杂草没膝。走了半天,到合水涧,才见人家渐多,鸡鸣狗吠,感觉人从天上来。
后来,因事几次到太平庵。公路已经修通,坐车从某山冲上,一路弯多路陡,颇觉惊险。离庵一二里,呀,何时架起一座高大石坊?庵前坡地,已经平整,竖起一座石塔,塔名太平。也叹世事无常,有欢喜,亦有哀伤。庵中两棵老枫,一棵已枯。而妙愿法师也已往生,塔葬茶园之中。听其弟子体文法师说起:师父住持以来,节衣缩食,得十方护持,但有积余,盖寮修路,立坊建塔,尝尽艰苦。令我赞叹!
太平庵供万法祖师,原在他地。明洪武年间,因香火不旺,拟迁另处观音崖。当人们抬着万法祖师像,行至今地,地形谓蟒蛇盘燕窝,忽遇大雨,无法前行,以为万法祖师显圣,看中此地,便就地建庵。六百余年,信士甚多,于乡间颇有名气。
太平庵确有奇珍,曰万法祖师,曰太平庵茶,曰龙泉水,不是吗?
天华尖及周围一带,自古出好茶。太平庵左侧坡地,历代僧尼开荒植茶,连同现村集体茶园,有百余亩。此地茶叶:一得海拔较高,生长期长;二得土质肥沃,宜茶生长;三得不染尘俗,周围数里无人家;四得邻近太平庵,沐佛香,听经唱;五得赵朴老题诗,更添文雅。一九八六年,县里为发展茶叶业,请著名茶叶专家陈椽到县,开发一种“天华谷尖”茶,以天华尖茶为原材料,以天华尖而命名。时任县长孙实贵进京,送茶与赵朴老。赵朴老赋《咏天华谷尖茶》:“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并有序:“友人赠我故乡安徽太湖茶,叶的形状像谷芽,产于天华峰一带,所以名天华谷尖。试饮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今天,斯里兰卡锡兰红茶,日本的宇治绿茶,都有盛名。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名种甚多。天华谷尖也应属于其中之一,是有它的特色的。”赵朴老有“茶圣”之名,受到茶界尊奉。翻读赵朴老近百首茶诗,专门赞一种茶叶,唯此《咏天华谷尖茶》。茶好,更有乡情浓也……试问世间种种茶,几种能得这些?
常忆去岁,暮春,大疫之后,与天通法师至太平庵。山下采茶已近尾声,庵中正值采头遍茶。有七八村妇,来庵帮忙采茶,谓之做“献工”。此词首次听闻,让我久久品味,赞叹民间有妙智。世人皆称“义工”,怎比这“献工”内涵丰富,更有奉献、恭敬之意……体文法师端上一杯茶,说是昨日自采,夜来简单烘焙,不过得此几两茶。我试啜一口,那份妙香,愧我弩钝,感觉词汇贫乏,难作描绘。冲泡两回,妙香、甜润犹在。行文至此,齿间仍有回味。
好茶,必不可缺好水。太平庵有龙泉,四季丰沛,水质尤佳,既神且灵。民间有传说,凡遇大旱,若至太平庵,取龙泉水祈雨,雨必至。以龙泉水,泡太平庵茶,此茶只应此庵有,俗间能得几回尝?
现任住持体文法师,另有体成法师,既是佛门老修行,亦是山中种茶农。
年1月4日
人间四月芳菲尽,庵中桃花始盛开
来做献工的采茶村妇
天通会长及镇领导在太平庵检查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