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说新语五谷丰登,粮安天下,中医药守 [复制链接]

1#

“世”说新语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方法,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五谷丰登,从古至今都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景,是紧贴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五谷,不仅能作为粮食填饱肚子,甚至还能治病救人?这与中医药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吧!

五谷丰登

谷:带壳的粮食;登:庄稼成熟;全语指粮食成熟丰收。

古代先秦时期《六韬·龙韬·立将》:“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太公告诉武王,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五谷,为哪“五谷”?

何谓“五谷”,自古以来说法不一,也有认为五只是虚数,不代表确切数值。经简单总结归纳,老百姓所较为认同对“五谷”的解释可分为:稻、黍、稷、麦、菽、麻。其中黍、稷、麦、菽多被一致认可,而稻和麻,由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在*河流域,而水稻主产在南方,所以也有五谷无稻有麻之说。

中医药看“五谷”

“五谷为养”,在粮食界享誉盛名的“五谷”,从中医药的角度来看又会是怎样的宝物呢?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01稻

稻米在很久以前便是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主要分为粳米、糯米和籼米。

我国北方产的大米大多都是粳米,谷粒较短,口感较柔软。中医认为,粳米有温中和胃、益气止泄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粳米能益气,止烦、止渴、止泄。临床应用上,粳米能直接与他药配伍入汤剂,如经典名方白虎汤的组成中便有粳米。还能入药膳,如粳米与山药、莲子等食材制成有健脾祛湿功效的保健食品八珍糕。

糯米,日常包粽子、做汤圆、做酒糟等,由于性黏滞,难消化,较少药用,多为食用,脾胃不好之人或小孩不宜多吃。

南方常见的籼米,煮饭耐饥,黏性不大,有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泻之效。

稻芽,一味常见中药,是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还可以炒*、炒焦入药。据《中国药典》记载,稻芽功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炒稻芽偏于消食,焦稻芽善化积滞。

此外,米、米泔水(淘米水)、米酒、米醋也是中药炮制的重要辅料。

02黍

去壳后又称*米,颗粒比小米大,煮熟后有黏性,一般磨成粉后加水和面,用来蒸糕或做包子。中医认为黍味甘,性温,有补益气血之功效。

03稷

又称粟、谷子,脱壳后俗称小米,现行《中国药典》记载中药谷芽的来源,便是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亦可炒*或炒焦入药。功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炒谷芽偏于消食,焦谷芽善化积滞。

小米味甘,性平,功能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

04麦

古时指的是小麦。小麦味甘,能补脾。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能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浮小麦,小麦干燥瘪瘦的果实,味甘、咸,功能养心益气,止虚汗。

麦麸,即麦皮,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主要是由纤维、糊粉、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组成。《本草纲目》:“麸及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因其与他药共制能缓和他药燥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还能吸附油质等效用,麦麸也是中药炮制的辅料之一。

05菽

古人作豆类的总称,后来一般常指大豆。《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大豆,味甘平。涂痈肿,煮汁饮……止痛。”中医认为,大豆性平、味甘,有健脾宽中、益气养血、润燥利水、利肠下气等功效。

06麻

指的是桑科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实,干燥去皮后就是中药火麻仁。火麻仁性平、味甘,功能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古代由于食物来源有限,所以产量不大高的麻子也能充当粮食。后来随着粮食资源的丰富,食用麻子便越来越少,而麻更多地作为油和纤维作物的来源。

注:此处大麻与*品大麻来源不同,为两个不同亚种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点击让更多人看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