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故事上从舶来品到制曲一哥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头图设计/木易底图摄影/常中正

提到优质白酒的酿造原粮,高粱总是抢先浮现于我们的脑海。

高粱籽粒里潜藏的单宁,让它吃起来一言难尽,用来酿酒却如伯牙遇到子期。适度的单宁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丁香酸、丁香醛及其他香味物质。

但是,高粱的魅力需要酒曲来开启。

江苏宿迁某酒厂酒曲(摄影/陈玉)

用曲酿酒,是中国先民的独创。世界上其他的知名烈酒,如白兰地、威士忌,采用的是纯种发酵,即使用糖质原料(果汁、谷芽等),无需糖化过程,酵母菌是主要发酵剂。

而中国白酒的发酵属于双边发酵。高粱等谷物中的淀粉无法直接利用,要先经淀粉酶糖化之后,才能进一步发酵酒精。这个过程单靠酵母菌无法完成,于是活跃着多种酿酒微生物的小宇宙——酒曲登场了。

酿酒酵母(摄影/韩培杰)

“无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酒曲像一把钥匙,有了它,才能解锁佳米珍黍的天赋香味,酿出美酒。

酒曲中多种酿酒微生物共同协作,对营养物质代谢,形成醇类、酯类、有机酸、醛等几十种代谢产物,这才有了白酒复杂而迷人的香气。

通过梳理如今几大名酒的酒曲工艺,我们发现,它们虽然香型、风味各不相同,但在制曲时不约而同选择了小麦、大麦、豌豆为主要原料。而小麦,是其中的主力。

看来,想酿成一杯好酒,小麦是绕不过去的起点。

年,中国小麦产量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产量全球第一。作为中国第二大口粮,低调的小麦,绝对有高调的资本。

在传入中国之初,小麦远不如现在风光,甚至有些被嫌弃,被视为只有“野人农夫”才食用的粗陋食物。

如今它遍植全国,修炼成了制曲“一哥”。这个华丽逆袭的“爽文剧本”,小麦是怎样书写的?

本期,我们且穿越历史,看看小麦如何在中国扎根,并成为制作酒曲的“天选之子”。

"靠「拧巴」的生存策略

小麦融入中国耕作制度"

我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句话在小麦身上并不适用。

小麦冬种夏收的生长特性在中国显得有些拧巴。正是因为这种拧巴,小麦得以融入中国的耕作制度。

新疆塔城,春雪盖住麦苗。

在华夏文明早期,“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粟(去壳后为小米)、黍(去壳后为*米)等本地土生土长的禾本科作物是当时北方粮食作物的绝对主力。

据考古研究显示,至迟在距今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东周时期中原地区主粮开始发生由粟到小麦的转变,并且最早开始大量食用小麦的是社会底层人群,尤其是城市中经济状况最差、且没有农田耕种的人们。(田成方、周立刚,郑州大学学报,)

为了生存,才不得已选择食用小麦,可见那时小麦的地位有多边缘。

不过,两汉之际,气候开始由暖转寒。

天气冷了,小麦的“春天”来了。

气候的转变在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中留下了痕迹。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顺序是雨水在惊蛰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前。但根据汉代一些历书的记载,惊蛰在雨水前,谷雨在清明前。

节气序次更动的原因,是“由气有参差故也”(《礼记注疏》,孔颖达),也就是气候发生了变化。

古人总结发明二十四节气是为了指导农时,汉代节气序次的变换,正是当时人为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的相应措施——气候较暖时,先谷雨而后清明,使春播提前以避免错过最佳播种期;气候转冷时,则先清明而后谷雨,以推迟春播,避开寒冷时节,以保证作物的出苗率。

天气转冷对喜温喜阳的粟并不友好,却正中小麦“下怀”。

起源于新月沃地的小麦拥有与中国本土作物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新月沃地的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主要降雨季节在冬春两季,这种环境赋予小麦独特的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有一个重要的生长阶段,叫做“春化”。种子萌动以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结出籽粒,这段时间就叫春化阶段。如果种子发芽以后一直处于高温条件,就只能停留在分蘖(niè)(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阶段,而不能抽穗或很少抽穗,影响收成。

当然,现在中国普遍种植的普通小麦,既有冬小麦,也有春小麦。有学者认为,春小麦是在小麦从新月地带传至中国内地的途中,在中亚或中国西北某处海拔较高的地区,经过自然选择与人工干预从冬小麦中分化出来的,在先秦时期就已传入中国。

但是在两汉之际,相比春种秋收的“旋麦”(既春小麦),人们更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