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时尚,就是是一个时期的流行和风尚!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在文明的火光中抟出流光溢彩的彩陶!他们用小口尖底瓶来盛酒、或用陶甑来蒸食物......!彩陶,是仰韶先民的普遍用具,承载了那个时期的流行趋势!拨开历史的风尘,似乎能看到先民祭祀、狩猎、捕鱼、围火欢舞的影子,看到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即使在今天,我们仍能从出土的彩陶文物中,看到包罗日月星辰、天地万象的美。现在,让我们揭秘彩陶时尚圈里,那些神奇的彩陶瓶。
小口尖底瓶——
远古时期的迷之黑科技!
在河南三门峡渑池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瓶,每次前去的人,都要驻足停留。这是一件年在仰韶村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后进行修复的展品!口小、底尖,长腹,优雅古朴......那一眼凝望,似乎带你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去聆听远古的呼唤。
作为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小口尖底瓶在其他地方的同类遗址中,皆大量出土。而这种彩陶瓶,为何是小口尖底的形状?有什么特殊含义?到底是作什么用途的呢?多年来学术界、考古界众说纷纭,多有争论!总结起来主要有“酒器”、“礼器”、“欹器”、“汲水器”等几种说法。
过去学者们认为,小口尖底瓶是仰韶人的汲水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
汲水器的这种看法,甚至一度写入了中学历史教材中。然而近些年,一些学者对小口尖底瓶进行汲水实验时发现,小口尖底瓶因为“满而覆”的特点,并不能自动汲水。而且仰韶文化的许多遗址,位于平坦的河床旁,仰韶人在平坦的河床上,更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因此,用小口尖底瓶去汲水,并不实用。
那么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陶器做成小口、尖底的形状呢?近些年,学者们在探秘小口尖底瓶时,越来越倾向于小口尖底瓶的酒器之说。尖底,方便酒滓下沉;小口,容易密封保存,且易于酒体在容器内发酵。
而且我们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中,也有着小口尖底瓶的痕迹,对文字的演变研究发现,甲骨文中“酒”字的形态,和小口尖底瓶十分接近。
许多痕迹都在指向小口尖底瓶的酒器之说,只是一直缺乏直接证据。有幸,随着近期对仰韶文化的再考古,酒器之说的直接证据浮出水面——考古学者在小口尖底瓶的内部残留物上,终于发现了谷芽酒的遗留!而谷芽酒开始于仰韶文化时期,间接佐证了,小口尖底瓶是中国最早的酒器!随着仰韶文化的繁荣发展,小口尖底瓶在大小和形态上,又不断的演变和细分,形成了酿酒器、储酒器、饮酒器等。同时,因为小口尖底瓶奇特的造型,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慧的中国人又为它增添了许多动人的文化故事。
小口尖底瓶的文化故事
小口尖底瓶与座右铭;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一个字,形状像两手捧着一个尖底瓶,瓶呈倾斜之状。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释义该文字为宥坐之器,名“欹”。即古人所记载的欹器。在这里还有个孔子观欹器的轶事: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见一欹器即倾斜放置着的陶器,不知其名,遂问守庙人。答是宥坐之器。宥,也写作侑,或右:义为劝诫。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侧以示劝诫的器物。孔子说:“听说这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果真如此吗?”遂让弟子们取水来试验,果然如是。孔子感慨地说:“正如古语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呀”。宥坐,即右坐,也就是后世警戒发省的“座右铭”。
小口尖底瓶与尊敬;有一些学者认为,有一部分小口尖底瓶除了承载酒器的功能之外,还与礼仪有关。俗话说,“无酒不成礼”,酒与礼仪从来便是相伴相随。尤其是仰韶文化中,特别是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的大部分小口尖底瓶是无耳的,这就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双手捧起,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一般与庄重的礼仪有关。“尊”字的字源演化中,甲骨文的“尊”字就是双手捧着盛酒的小口尖底瓶的形态,因此,小口尖底瓶还有着尊崇、尊重和尊敬的美好寓意。
不过小编认为,也许,小口尖底瓶在那个时代作为容器的存在,是无处不在呢,不同规格用于不同场合!无论是哪种说法,在那个在没有物理、化学等定理的时代,小口尖底瓶的使用原理,应该是人们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时代黑科技了!
在现实生活中
你还发现有哪些
类似小口尖底瓶原理的器物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我们将抽取2位幸运粉丝
送价值元的彩陶坊地利酒一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